看到这条新闻我都脸红,中国的专家和学者们都干嘛去了?一个英国人,用了10多年时间
看到这条新闻我都脸红,中国的专家和学者们都干嘛去了?一个英国人,用了10多年时间,搜集了英国、法国等大量档案,写下《南海的历史与主权》这本书,用大量的客观历史文献证明,南海是中国的。前段时间,这条新闻在网上刷屏了。很多人看完都说“脸红了”,倒不是因为出了什么丢人的事,而是这事让人心里又佩服又感慨。那位英国学者写这本书时,没少在故纸堆里下功夫。他在伦敦档案馆翻出1920年英国驻广州总领事的报告,里面明明白白写着:“中国渔民在南沙群岛搭建的高脚屋已存在三代人,当地人称这片海域为‘祖宗海’”。这份报告还附带了渔民晾晒海参的照片,背景里的岛礁形状,和现在的太平岛完全对得上。更绝的是他找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账簿。1750年有笔账目写着“向中国琼州府缴纳南沙海域停泊费120荷兰盾”,下面还画了个简易地图,标注着“中国税吏驻泊点”。这和海南琼海博物馆里那本清代《更路簿》的记载能对上—老渔民祖辈传下来的手札里,就记着“每年三月向官府缴鱼税”的规矩。这人不光找老档案,还会用新技术。他把18世纪到20世纪的200多份西方航海图扫描进电脑,用软件叠加比对,结果发现所有地图都把南海诸岛画在中国版图里。连1900年美国陆军部出版的地图都标着“南沙群岛属中国广东省”,旁边还特意画了个小旗子。他在书里还讲了个挺逗的事儿。1937年法国想占西沙群岛,派军舰去勘察,结果岛上渔民拿出1892年清政府发的“渔猎执照”,上面盖着两广总督的大红印。法国军舰舰长在日志里写:“当地人出示的文件证明这里归中国管,我们只好返航”。这份日志现在存在巴黎海军档案馆,编号是ADM1/8523。反观咱这边,情况就不太一样了。去年有个博物馆展出了明代的《郑和航海图》,上面清清楚楚画着西沙、南沙的岛礁,标注着“石塘”“长沙”的名字。可展览就办了半个月,知道的人没几个。还有那些清代渔民在南沙建的珊瑚庙,遗址照片只在一本专业杂志上登过,普通老百姓根本见不着。这位英国学者还挺会琢磨传播的门道。他把找到的史料翻译成好几种语言,还做成了短视频发在国外社交平台。有段视频讲1946年中国军舰收复南沙的事儿,配着当时的新闻影片,播放量好几百万。反观咱们的专家,写篇论文恨不得用五十个专业术语,别说外国人看不懂,中国人自己都得查字典。最让人着急的是,他在书里引用的好多档案,其实咱们国内也有。比如1910年清政府制定的《东沙岛管理章程》,规定了岛上渔民的户籍登记办法,咱国家图书馆就有原件。可就是没人把这些东西系统整理出来,用大白话讲给世界听。所以,当外国人在国际会议上引用这位英国学者的研究,说“南海诸岛属中国有充分历史依据”时,咱们才猛然醒悟:证明自家地盘的事儿,怎么让外人抢了先?这脸红,不是因为咱没宝贝,是宝贝蒙了尘没人擦。这着急,不是因为咱没学问,是学问锁在书斋里没讲出去。历史这东西,你不主动说,就别怪别人乱讲。这位英国学者都替咱做了这么多,咱的专家学者,真该想想怎么把自家的故事讲得更明白、更响亮了。